母亲就是本市三甲医院的放射科体检医生,我们一家每2-3年会去日本做体检,已经坚持8年了,个人认为这方面比较有发言权。
先就题论题。日本体检和中国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点:
1、设备差别。中日设备并不是天与地的差别。一线城市的好的体检中心,设备和日本顶尖设备相差无几。三线城市比较弱。尤其是PET-CT这样的尖端设备(提前说一句,凡是说pet-ct不能用来体检的,不是无知就是耍流氓。后面会详细说。),中国PET-CT数量是300多台,日本是200多台,不过人口基数差别巨大,所以人均来说,中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。PET-CT3000多万一台,维护费用昂贵,而且中国自己生产不了。就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,短时间内无法普及到日本的水平。
2、医生差别。我母亲是退休老医生,到体检中心发挥余热,这就算不错的了,算是有临床经验。大部分机构的体检工作者都是实习大夫,或者没有什么临床经验,只知道看数据查指标的人。母亲还在临床一线的时候,一个同事曾经参加了中日的医务交流,在日本半年多,同事说日本的体检中心的医务人员能力非常强,都是各个科室的骨干力量。所以有能力通过各种指标变化综合判断体检者的身体情况,和我们这里各管个的差别很大。毕竟有时候,所有指标都正常,不代表一个人就没毛病。
3、费用差别。日本在发达国家里,费用算便宜的。但是对比中国,医疗费用还是很贵。主要是因为人家人工贵,医生值钱。中国挂个号20多块钱,日本本地人2000多,外国人看病挂个号要五六千,看清了是人民币。本身人力成本就比中国高很多,而且人家体检中心用的又都是牛人,肯定不能便宜的。日本普通导游的收入一个月都要两三万人民币。在日本做个全面体检2-3万是打底的。
国内有个“砖家”,曾经写过一篇博客,说日本PET-CT辐射高,各种副作用。但是后来这篇文章已经被业内的大神们批判了几百遍了。只不过业内大神都在知因论坛(看清了不是知音)、专业的公众号等专业小圈子里交流,很少去主流媒体瞎逼逼(当然也不是专门为了批判他,他只是个小网红,大神们只是发表了与他相反的观点)。所以这些声音普罗大众很少能听到。
其实,一次普通的腹部CT的辐射量大概在11-13个单位,现在新型的PET-CT辐射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显影剂辐射量在3个单位,另一部分是PET-CT中CT设备的辐射量,由于PET-CT使用的是低功率CT,比普通CT辐射小,总体在10个单位以内。所以,综合计算,一次PET-CT人体接受的辐射量和一次普通的腹部或者胸部薄层CT没什么区别。
但是PET-CT的效果却非常优秀。是业内非常推荐的。现在上海很多地方的体检套餐里面都有PET-CT单项,所以别再听那些人瞎说了。
但是,最重要的是但是,所有的问题都要辩证的看。毕竟,就算是安全辐射值,但辐射也还是有的,所以体检者要把握住自己的真实需求。比如,如果你还很年轻,那就用不着去做PET-CT,比如你才20多岁,对吧。没必要,因为PET-CT主要是对癌症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现比较好,你年纪轻轻,得癌症的几率很小,做做普通的癌筛查就行了,PET-CT你没必要做,而且这玩意其实挺贵的。你所做的决策,绝对是要根据自身的年龄、健康状况、既往病史、经济能力综合进行的。
我把我们家去日本体检的经验分享给大家,供参考。我母亲是冠心病前兆,并且伴有肥厚性心肌病,肺部重度呼吸组织,所以她一般是去做精密的心脏筛查+癌筛查(含pet-ct),我父亲,每年都是做精密癌筛查+pet-ct检查。他们都50多岁了,快60了。说个我自己计算的数据,切记不是官方数据,只是我通过官方数据统计出的数据,45岁以上的人,10年间患癌几率高达8%。我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,45岁以上人群的人口,以及国家肿瘤中心(大概是这个名字)公布的45岁以上癌症患癌人数,统计出了每年45岁以上患癌几率是0.8%,然后乘以10,就是8%。这样直接乘以10肯定是不严谨的,但是做个参考还是足够了,所以,老两口的体检,防癌绝对放在第一位。
写到这里罗嗦一句,建议你们看完我所有的啰嗦,然后收藏一下,以后,很可能会用得到。
所以,你也能看出,如何才叫严谨的定制和规划你的家庭健康计划。要有数据,要有事实,要分析各种已知条件,预判各种未知条件,然后制定计划去实施。
OK ,有点跑题了,然后再说我自己。我基本上是陪父母去日本体检,顺便做个基础癌筛查体检就行了。我不做PET-CT,因为根据数据统计,30岁以前患癌的比例只占所有癌症患者的5%左右。所以,我目前主要是做做基本的肿瘤标志物,做一些CT平扫,关照一下关键部位,比如肝脏、胃部的超声波检查、肺部薄层CT等等。等到35岁以上,我会给自己增加PET-CT扫描,40岁以上,我会追加肠胃镜的检查。
可能很多人会关心,你们一家人去体检,得花多少钱。
我可以明白告诉你,这笔费用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。说实话,健康这种事情,本身就不能随大流。前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4年的癌症调研数据说,全世界每增加100个肝癌,中国有51个,每增加一个食道癌,中国49个。什么概念,中国人占了一半了。要知道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也就不到20%。
这时候,你总不能说:“反正大家都这样,我随大流吧,大家都死,我活着也不对。”如果你真这样说,那你还真该被优胜劣汰。
改革开放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。现在也一样,让有条件的人先健康起来。如果你有这个条件,就先让自己和家人都健康起来。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方案,去不了国外就在国内,有健康意识总比没有好。要知道,这世界本就不公平。
又跑题了。我们选的是最好的专业机构,总体费用目前是15万左右。是15万每次。因为我母亲每次要做两家医院的检查,这就七八万了,父亲四五万,我两三万,加上机票差不多也就十四五万。
这里要强调的是,一定要选专业的机构。日本的医疗系统和中国的不兼容,很多指标啊什么的,必须要精通两国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做对接。不然你的国内的病历资料日本院方看不懂,你拿到的体检报告国内医生也看不懂,屁用没有的。我们选的机构是我母亲去日本交流的那个同事推荐的,给我们服务的医疗翻译其实是个大夫,在日本和中国的医院当了二十多年医生,经验很丰富,这点很重要。而且我明确的告诉你,日本的医院也讲究人脉的!
很多人觉得,健康不就是多活几年,差不多就行了。大哥请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。现在中国的人均年龄都80了快,再过十几二十年,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能让人类年龄大幅度增加,器再生和更换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。如果你和我一样才刚到30岁,请保护好自己的小命吧,眼光放长远一点。
21世纪什么最重要?当然是健康长寿!当今时代,身体健康是一切的根本。2014年,访问日本的中国游客人数超过241万。除了购物、观光,医疗旅游、体检旅游也成了很多中国游客访日行程中的“重头戏”。
最近,为了一探虚实,记者“以身试检”,前往位于日本东京的西台私人医院,做了一回全身体检。走进这座五层楼的医院,第一层到第三层都是“检查室”。其中,第一层与第二层是单列的“PET检查室”,癌症的早期发现就在这个地方。第三层则是“CT检查室”,为体检者做进一步确诊。
记者首先来到医院第四层的服务台,两名漂亮的日本女护士马上笑容满面地鞠躬说道“欢迎光临”,让人顿时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。签署一份“检查同意书”后,护士用双手递过来一个装有高档纯净水的小塑料袋,并轻声叮嘱道:“检查时可以拎着,感到口渴时可以随时饮用”。当然,这瓶水是由医院免费赠送的。
医院的等待室,严格来说并不是“室”,而是“厅”。开阔的视野、绿色的植物、美丽的风景画、丰富的杂志,可以大大缓解体检者的焦虑感,让人感觉生机盎然。小坐一会,医院的“一把手”——院长济阳高穗出现在了等待室里。他亲切地与记者拉起了家常。许多人都知道,在山东省济南附近有一个叫济阳的地方。中国明朝末年,那里有大批人员渡海到日本的宫崎地区“讨生活”。为了不忘祖先与故土,他们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“济阳”。因此,济阳高穗院长告诉记者“我是中国人的后代”,一下就拉近了医生与体检者的距离。即使到现在,济阳院长也与中国有着很深的联系,他很多著作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了。
遇到这么一位有着中国人血统、热情和蔼的院长,很多中国体检者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与不安感,自然可以消减不少。他告诉记者:“您先跟随医务人员完成一系列检查。全部结束后,我会向您详细说明情况。”
日本的体检,首先需要换上一身专用材质制作的体检服。一是为了保证各种体检结果更加准确,二是为了体检者行动更加方便。换好体检服,记者接受的第一个体检项目是抽血。护士向记者鞠躬后问到:“一直以来,您是从手指抽血还是耳朵抽血。”原来,日本医院会采用体检者最习惯的方式抽血,以减少体检者的不适。
伸出手指后,护士拿出专用仪器,很娴熟地为记者抽了血,既没有什么疼痛,抽血量也极少。护士当场告诉记者基本血液指标。一句“没事”,让记者非常安心。接下来是医生问诊。询问内容主要是过去有没有生病、现在的状况怎么样、有没有服用的药物、曾经做过哪些检查等。这是为体检者开展仪器检查前的准备工作。
血压脉搏检查后,医生拿出一张图文并茂的漫画,为记者一一说明了体检流程,通俗易懂。拿到体检表,记者不禁为日本医院的时间性与精确度而惊叹。
体检表上写着记者的检查从12点15分开始。做完基础检查后,腹部检查从12点45分开始,脑部检查13点10分开始,颈部检查从13点35分开始,骨盆检查从14点开始,然后可以休息一会。接下来的CT检查从14点35分开始, 16点45分院长会把今天的检查向记者做一个全面说明,17点15分是离开医院的时间。
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波检查、PET-CT检查、MRI检查等。MRI与CT是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,中文称为磁共振成像。这种高端检查是把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,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,发生核磁共振,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,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,再经过计算机运算,构成各方位图像。CT则是X线球管和探测器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,所以只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,而MRI可做横断、矢状、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。
检查过程中,为了不让体检者感觉过于劳累,医院还合理设置了休息时间。5个多小时的检查下来,记者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感觉比较轻松,只是因为体检中不能进食,记者感觉到肚子开始咕咕叫。正在这时,医院“雪中送炭”地拿来了三明治,为记者补充能量。
最后一个环节是院长亲自“读片”。通俗地说,就是院长告诉你有没有重大疾病。济阳院长一行行仔细阅读体检报告上的数值、在电脑上一张张观察各种片子后,首先告诉记者“你没有癌症”,让记者一下吃了颗最大的“定心丸”。然后,济阳院长一张张分析体检“片子”,告诉记者哪些地方有小毛病,平时该注意些什么,离开医院时记者已经心中有数,非常放心。
按照现代医学观点,成年人每年最少要做一次全面体检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,去韩国整形、去瑞士疗养、去日本体检逐渐成为流行趋势。
2000年,世界医疗旅游总产值不足百亿美元,近几年已经超过千亿美元,中国游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消费群体。而以高端体检为主要内容的赴日医疗旅游,因各种优势,逐渐成为国人的热门之选。
根据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报告,到2020年,仅以体检为目的的赴日中国游客每年就将超过31万人次,医疗旅行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5507亿日元(约合302.8亿元人民币)。为抢搭体检“顺风车”,日本各地纷纷使出浑身解数,大力培育“医疗旅行”产业。那么,越来越火的日本医疗旅游究竟靠什么吸引了中国人?
其一是地缘和政策。中国与日本的时差只有1个小时,入境手续相对简单,机票价格也非常低。而且,日本文化和饮食习惯与中国相近,中国游客不会有太强的陌生感。继日本向中国开放“个人旅游签证”后,日本政府又对中国游客发放“医疗签证”,鼓励赴日治疗和体检。签证的有效期最多可达三年,每次停留时间最长可达半年。如果确定每次停留时间不超过90天,还可以在有效期限之内任意往返日本。
其二是技术。日本的癌症检查体系已经建立起一个以毫米、微米为单位的网,可以发现和排查全部已知300多种早初期癌症,甚至能够发现5毫米至10毫米的早期癌症肿瘤,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5毫米。而且,日本高端医疗器械的数量居世界第一。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的统计,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设备92.6台,远多于美国的32.2台;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核磁共振成像(MRI)设备约40台,而美国为28台,德国仅为7台。日本不少高端设备运作率不足,正好用来为中国游客做高端体检。
其三是服务。经过“魔鬼式”培训的日本医护人员普遍专业素质较高,能熟练操作高端医疗仪器,病理分析能力也很强,服务更是无微不至。不少曾经在日本体检的中国人告诉记者,日本体检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服务。体检环境如高级宾馆,每项服务根据个人情况“私人订制”,体检进行到哪一步、结果如何,医生会一一讲解。医护人员每个环节的服务细到极致,让人“感觉自己就是上帝”。
当然,从目前情况看,日本医院在接纳中国游客方面也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。三菱UFJ调查咨询机构今年对4580家日本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,90%以上的医院在接纳外国病人方面“应对多语言化”是课题,另外约有60%的医院提及“治疗费问题”、“院内标识语言没有实现多语种”及“文化和习惯差异”。
日本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有可以用英语应对的医师和护士,但是大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配置中文应对人员。不少医疗机构只好选择在日本的留学生等充当“医疗翻译”。但由于日语能力参差不齐,口译时无法做到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。再加上对体检检查项目没有事前了解充分,也有检查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。
此外,日本医院的诊断记录和体检结果很少有中文版。诊断书的翻译要求极高的准确性,不少日本医疗机构目前尚不能确保书面翻译的质量。而且,合同书、同意书和检查说明书也一般使用日语。在翻译的过程中,存在耗费时间较长、难度较高的问题。
为了缓解这些问题,日本不少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单独配置中文翻译和中国护士,还给中国人提供“健康管家式”服务,以消除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就诊带来的紧张情绪和语言上的沟通障碍。
日本各地的旅游和医疗机构也纷纷携手,开展针对中国游客的各种医疗旅游项目。2010年,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的国际观光医疗学会,负责协调和引导日本所有大学及医疗机构、观光设施,将观光旅游与医疗服务紧密结合,为中国游客提供观光、医疗全套服务。他们还呼吁改革日本医疗体制,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。日本各界坚信,今后赴日医疗旅游的中国游客将呈现出“井喷”之势,继“爆买”之后,日本又将迎来一轮中国游客的“爆检潮”。